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承载着革命精神,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价值目标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红色基因作为其核心,代代传承,是宝贵精神财富,在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在辽宁振兴发展实践中强化“学在辽宁、扎根辽宁、建功辽宁”使命,展现沈师学子的青春风采,日前,沈阳师范大学“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积极投身“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根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课堂里书写青春答卷。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在张维阳老师与高阳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辽宁省东部红色老区——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与辽阳市进行文化主题调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深入实践,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弘扬家国情怀,助力红色文化宣传发展,进而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根脉。
《本溪日报》上桓仁非遗版画作为配图出现
前期准备
负责人积极开展场地联系工作,与当地美术教育机构、城市书房、中小学校合作,以青少年为主体,有序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及非遗教育课程。通过讲述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借版画融合非遗与红色文化,促进其创新发展。
团队负责人前期实地考察假期实践活动传习基地证明
在与各场馆完成对接后,“文苑英华” 正式启动线上活动。团队积极投身各类版画传播实践活动,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与传习人保持密切沟通,推动假期合作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的有序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辽宁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暨非遗工坊交流活动”团队成员线上参与版画团队部分组织整理工作
“精彩非遗迎新年展示活动”系列活动拍摄
访文化中心,寻红色之“道”
2025年1月,“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以版画为中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调研。
“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第一站就来到了桓仁县文化馆。2025年1月16日,团队成员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东明老师共同参与了文化馆抖音账号“桓仁文旅”的直播活动,为加快推进乡村非遗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承人陈东明先生亲临活动现场与团队成员交流
团队成员采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聆听白老师详细讲解版画的制作过程,并在白老师的协助下进行版画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陈东明老师的指导。
在非遗传承人陈东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经过一个月的亲身实践,成功创作了两幅版画作品——《林海雪原》与《雪域林海》。
团队成员王亦雯与王诗琪的最终成品
探实践基地,访红色之“源”
亲身体验过后,“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第二站根据对红色基因与红色根脉的理解,走进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进行深入调研,在参观体验中了解到桓仁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是真正的优秀红色文化。
团队成员前往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此行“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与实验小学协调,少先队员随行介绍。通过少先队员赵子晴的介绍,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红色文化对家乡深沉的浸润以及青少年对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承。
少先队员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前进行介绍
少先队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这些历史如何成为新中国国歌的素材来源。同时,他们还观察到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版画艺术所展现出的多种创新形式。
馆内版画作品展示
实践团成员的第三站来到了李秋实纪念馆。该馆以李秋实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出了150幅相关图片、202件实物,并复原了2处场景,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李秋实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李秋实纪念馆,2006年被授予本溪市“雷锋号”光荣称号,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秋实工作了30年并在那里殉职的桓仁县人民医院,如今已改名为桓仁县秋实医院。2000年6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授予李秋实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省委书记闻世震在讲话中说:“李秋实同志的精神永在,风范长存,模范事迹将永励后人” ……
团队成员前往秋实纪念馆
扬红色根脉,争做“传承人”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精神,充分展现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文苑英华” 社会实践团将桓仁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定为第四站实践基地。抵达目的地后,团队成员面向在校高中生举办了一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此外,实践团精心制作了以介绍革命英雄和新中国国歌素材地为主题的视频,并将其发布到抖音、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等多个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泛推广红色文化。同时,团队前往校园播放视频,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为校园注入红色文化活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推动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制作的红色视频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国歌有着独特的诞生背景,而桓仁正是关键的素材地。文苑英华团队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桓仁与国歌的渊源,精心制作了一堂微课视频,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国歌背后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力量 。
微课《国歌唱响史》的分享
传承英雄志,扬义勇军魂
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承载着英雄故事,位列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展示着义勇军抵御外敌的英勇事迹与巨大牺牲。“文苑英华”社会实践团队于桓仁文化馆开展研学,融入义勇军红色文化,挖掘版画内涵,践行时代精神。
部分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传统木版年画研学活动
团队成员向青少年们宣传了非遗传承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工匠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收获颇丰。
团队成员部分作品
辽宁省非遗传承人陈东明带领一众人员走进版画的世界,进行深入调研。文化馆工作人员们体验刻印版画,青年大学生们则各自选好画稿,在老师的指导下印制。众人以桓仁年画庆贺新年。
团队成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版画公益惠民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指引着红色文化的传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主动承担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
通过本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文苑英华” 团队成员在两县探寻红色之 “道” 与 “源”,于版画传承中感悟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中华民族红色根脉的精神力量。今后,沈师文院学子也将继续深入乡村,积极宣扬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不懈奋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